每年的两会都有一些让医疗界热议的经典提案。下面这个建议是去年 两会 期间,全国政协委员、主任医师、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耳鼻喉科主任周梁教授所提出:为医生松绑, 取消我国医生职称体系中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和主任医师的分级晋升制度 !此建议
每年的“两会”都有一些让医疗界热议的经典提案。下面这个建议是去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主任医师、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耳鼻喉科主任周梁教授所提出:为医生松绑,取消我国医生职称体系中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和主任医师的分级晋升制度!此建议之大胆与担当,让人由衷点赞。
周梁主任建议——
建议一:取消我国医生职称体系中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和主任医师的分级晋升制度,为广大勤勤恳恳地在临床第一线从事医疗诊治工作,为病人提供直接医疗服务的医务人员松绑。
建议二:虽然目前医疗机构对医生的晋升职称考核体系是医疗和科研并重,但实际上逐渐演变成唯科研、唯论文了。有些医生临床能力虽然得到患者和同行认可,但由于缺乏科研成果和足够的论文数量很难晋升。与此同时,一些不会做手术的主任医师、不会看病的内科专家,靠大量科研论文获各种职务头衔,但在实践中却不会处理病人和具体的临床问题。
建议三:晋升制度可以改成住院医师和医师两个级别。所有经过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并通过考核评估达到标准的医生即可成为医师。不同工作年限的医师之间的地位是平等的,只是临床经验多少和临床水平高低有所不同而已。要不断完善对医生实际临床水平的考察标准,建立科学的绩效考评体系。至于那些有志于成为临床、科研和教学全面发展的学术型专家的医生,可以培养其成为学术型医生,并通过教授系列晋升的评审机制成为副教授或教授。
临床医生心声——
我们医院曾经有一位资深医生在评主任医师的时候,被一位院士讥讽:原来你只是一位好的临床实践家?结果所有评委不再投他的票。
临床实践家,那可是我读医学院的时候老师对我们的最高期望啊!我刚晋升上副主任医师时,比我年轻七八岁的医生经常讥讽我对患者投入太大精力。
在他们看来只有科研才是王道,可我很诧异他们面对某疾病的患者,连基本鉴别诊断,临床处置的思路都没有,但却对这个疾病发表了七八篇论文!有的博士毕业两年凭借几十篇论文就竞争副高了。有一个因为课题多还破格正高了。
看到他们面对重病人的时候,一幅狼狈不堪的样子,觉得病人好可怜啊。他们的口头禅是:病人治好了就回家了,跟你有什么关系?
没能力的医生领导有能力的医生,而临床好的医生抬不起头来,真的是我胸中块垒!
要知道临床好也是要不断学习不断总结,不是为了救治一个病人能守他三天三夜不回家的热情怎么能摔打出我这一身临床本事?不是不断总结分析,勤奋努力的理论提升如何来得这么敏捷的临床思路?
我是搞心内的,别的专科请我会诊的时候奇怪我甚至比他们本专科的医生知识理论都精专,思路都清晰。我说没办法心脏和各系统关系都密切,不得不学习啊。但我的确觉得很抬不起头,连呼酸禁止补碱这类连医学生都不会犯的低级错误频频出现的科研人才经常在我面前趾高气扬,有时候我内心很愤懑!
三甲传真点评——
临床医生的心声在当今的医疗界并不是个例,而周梁主任的观点不仅大胆,而且合理。
首先,医生分级晋升已经演变为了行政化下的怪胎。周梁主任一针见血指出了当前医生在职称晋升中的弊病。这种弊病的根源就是行政化的强权包办。医生评职称,不是由最懂医生、最了解医生的学术组织来评,而是行政机构去评,使医生的职称沦为行政化下的产物。行政化最大的特点就是政策化、教条化、一刀切。这种情形导致的结果只有一个:医生不断地去迎合行政标准,而放松甚至是放弃了临床需求。出现不会看病、不会做手术的高职称医生,甚至是能力弱的医生领导能力强的医生,有能力的医生抬不起头,没能力的医生趾高气扬也就不足为奇了。
其次,医生分级晋升已经成为医学发展的最大内耗。从学科发展角度看,取消医生分级晋升,可以有效减少甚至是杜绝买卖医学论文、学术造假、权利寻租等现象,真正建立起以临床需求、病人需求为导向的医学科研方向,有效避免临床与科研两张皮。从医院管理角度讲,职称都是绩效评价、薪酬分配的重要权重。表面看这种分配方式合理,但实际上这是一种粗放的管理方式。而取消医生职称分级晋升,可以倒逼医院以临床实际能力为主,建立真正公平合理的绩效指标考核体系,最大限度地激发调动医生的积极性。从服务患者角度讲,医生分级晋升的减法,势必会换来医生回归临床的加法,最终受益的是所有患者。
最后,我想说,周梁主任是一名主任医师,处于医生分级晋升后的顶端。从他目前的地位看,取消医生分级晋升对其没有任何好处。但周梁主任却依旧在全国两会期间,提出了这样的建议,足显一位科主任的胸怀与格局:以推动医学健康发展为己任!干净,心无杂念!为有这样的好医生和科主任点赞!
微信公众号“三甲传真”
